民间传说
馄饨面
过去老北京有“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这一天,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吃
吃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吃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这一天,吃、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吃饺子
每年农历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舍药留下的。 吃饺子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学习报名热线(如遇占线,请多拨几次):13971916330 0719—8877595
学习报名QQ(如遇忙碌,请耐心等待):263957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