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道家养生 > 养生动态 >

关注宋本伤寒论中的俗字

[导语]俗字是主要流行于民间的不符合汉字六书规范的属于异体字范畴的字体。《辞海》解释“俗字”说:“俗字,异体字的一种。

旧称流行于民间的多数为简体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区别正和俗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迁。”按,辽代和尚释行均于公元997年编写一部专门解释俗字的字典《龙龛手镜》,收录俗字26430个,其中大部分俗字并非“多数为简体字”,有许多俗字的笔划比正字还多,所以“多数为简体”,不是俗体字的主要特点。

我国研究俗字的历史很悠久。颜之推(531年)《颜氏家训》的《书证》、《杂艺》等篇对当时流行的大量俗字进行了分析。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唐张参《五经文字》、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等等都是研究俗字的重要著作。颜元孙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帐簿、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俗字对影响巨大,在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印医书以前,都是手抄本,其中有大量俗字。后来虽然改为木版刊刻,但是有些俗字辨识困难,于是出现讹字;有些文字虽然不讹,但是书写方法与后世通行的书写方法不同,于是造成了识别困难。研究俗字,是整理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俗字的写法有一定规律可循。宋朝孙奕《示儿编》对俗字的书写规律有概括,可参。

赵开美本《伤寒论》以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小字本《伤寒论》为底本翻刻,翻刻精细,书中有大量俗字。下面选择几个俗字简加说明。

1“抟”与“搏”:《伤寒论》“小便赤黄,与热相抟”、“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之类的“抟”字,宋本《伤寒论》皆刻为【“扌”+“尃”】,这是一个俗体字,常常与“搏”字相混。唐代张参《五经文字》手部指出:“搏【“扌”+“尃”】,上补各反,从尃,尃音敷。凡搏、缚之类皆从尃。下徒端反,从尃。”后人不识此字,而改为“搏”字。但是宋版《伤寒论》刻板不误,而是刻为俗体“摶”字。细辨宋版《伤寒论》影印件,清清楚楚看出是俗体“摶”字,而不是“搏”字。考“搏”字与俗体“摶”字的区别主要在右边的声符“專”与“尃”上。

笔者对宋板《伤寒论》全书的所有俗体“摶”(tuan)字与以“專”字为声符的形声字如“转”字详加观察识别,发现“專”字与“尃”字有明显区别,绝不相混。比如宋本《平脉法》“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摶,肠鸣而转。轉即气动,膈气乃下”。句中有一个俗体“摶”字,有两个“轉”字,它们的声符形体有明显区别。

北宋校正医书局刻印医书以前,古代医书都是手抄本,俗体“摶”与“搏”多相混淆。以《素问》為例。《素问》较好版本首推明顾从德本,但是书中也把“搏”与“抟”混淆起来。谨以明顾从德影印本《别论篇第七》末段中的“搏”字为例,可以明确看到俗体“摶”字均已讹为“搏”字,而日本仁和寺影印本《太素》卷三《杂说》亦收录此篇文章,手抄本皆作俗体“摶”,杨上善均按“摶”的词义加以训释,训为“聚”“总”“皆”等。下简言之。




学习报名热线(如遇占线,请多拨几次):13971916330   0719—8877595 
学习报名QQ(如遇忙碌,请耐心等待):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2639574756

 

上一篇:敦煌民间灸法——产后馒头灸  
下一篇:药园是我国最早的中药学校

学员照片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学习向导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商业合作